事情是这样的。
这不是马上要过圣诞节了么,小丸子他们幼儿园布置了一个亲子手工作业,要求小朋友和家长一起做一个圣诞老人。
昨天早上,奶奶送完小丸子回来之后就说:“老师展出来的作品里,就小丸子的圣诞老人最丑。那个xxx和xxx就做的很好,小丸子的动手能力比人家差远了。”
我当时就生气了。
我说:“做圣诞老人的材料是我和小丸子一起选的,圣诞老人的造型是她和她爸选的,我们仨做了一晚上,小丸子开心的不得了,这不就够了吗?为什么非得和别人比呢?”
如果真要比好看,我直接给她买一个不就结了?
省时省力不说,又会发光又会唱歌的。
01
—
虽然我有点生奶奶的气,埋怨她总拿小丸子和其他孩子比。
但是当我平静下来的时候,我才发现,不光是家里的老人,我们这些做父母的,也总是忍不住拿自己孩子和别人作比较。
下面我提到的这几个场景,大家一定很熟悉。
“我家孩子咋这么瘦/矮”
丸子爸之前就是这种思维,总觉得孩子长得胖点、高点好,所以他带小丸子和其他小朋友玩儿的时候,就跟挑白菜似的,一个劲儿在那儿比较。
回家之后就开始发表“挑后感”,总结下来就是小丸子和其他孩子比,太矮了,太瘦了。
我每次都忍不住翻白眼:“你自己是霍比特的基因,还要求你孩子有姚明的身高?”
事实上,不管是身高还是体重,孩子只需要和自己的生长曲线比。
唯一的参照物就是自己,而不是“别人家的孩子”。
“我家孩子吃饭太慢/少了”
除了身高体重,孩子吃饭也是大家“比较”的焦点。
我作为一个吃货,之前简直无法理解为什么有人会把吃饭当成一种差事,直到小丸子出生,我才知道,还真【哔……】有。
小丸子以前吃饭特别慢,量也少,奶奶就总念叨,怎么别人家的孩子十几分钟就吃完了,她一吃就吃半小时?怎么人家能吃两碗,她就只能吃一碗……
我心里知道,只要她生长发育正常就没关系,但是苦于不知道怎么解释。
“别人家的孩子x个月就会xxx了”
这就是个标准模板,可以套用一切场景。
“别人家的孩子10个月就会走路了!”
“别人家的孩子1岁就会说话了!”
“别人家的孩子2岁就会背诗了!”
......
似乎“别人家的孩子”都是在生长发育的路上开了外挂,一路快进着长大的,只有我们的孩子就在坚持不懈地拖后腿。
但事实上,每个孩子的发育进程都是不一样的,有快的,也有慢的,但快慢并不能代表孩子的聪明与否,顺应孩子的发育规律才是最重要的
02
—
其实不光是我们的孩子,就连我们这一代人,都始终活在“别人家的孩子”的阴影之下。
我们就是在“被比较”中长大的。
别人家的孩子能考全班第一,你怎么考不了?
别人家的孩子钢琴十级,你怎么连琴键有几个都不知道?
别人家的孩子演讲比赛得了一等奖,你怎么连名次都没有?
......
但是我们的家长没看到的是,我这次特别努力,成绩进步了很多;我不会弹钢琴,但是我跑步得了好多次冠军;我不喜欢面对大众演讲,我只喜欢把心中所想化成文字,落在纸上。
他们习惯于看到别人家孩子的长处,习惯于看到别人家孩子的光芒,却渐渐忘记了,我们也有属于自己的闪光点。
别人家孩子的光芒是很闪耀,但这不代表我们没有努力发光。
03
—
所以,我想说,我们不能再去用传统的评判标准去衡量我们的孩子。
而是尽我们的努力去创造一个合适的环境,让他们自由生长。
我想到了《奇葩说》有一期的辩题叫“如果能为孩子一键定制人生,你定制吗?”
我很喜欢陈铭的观点,他选的是“不会定制”。
他说,“我们这个时代的文明,能够给予孩子最好的事情就是,给ta一方花园,给ta养料和空间。
你自由开放,你枝繁叶茂,你一枝独秀,你孤芳自赏,我都为你鼓掌。
不管你是红的花,还是绿的花,我们不管你开出来是什么样子、颜色和色彩,我都为你开心!”
04
—
陈铭说:“完美是方向,不是终点。”
我们需要的不是永远活在期待里,不停追求完美的“别人家的孩子”,而是独一无二的我们自己的孩子。
他的成绩可以不拔尖,他可以不会琴棋书画,或许他在别人眼里就是一个平庸又普通的人。
但是只有我清楚,他是与众不同的,他有自己的天分,或许这些天分还没来得及被发掘。
但我坚信,
终有一天,他会光芒万丈。
我会努力成为“别人家的父母”,让我的孩子不用“被比较”,不用活在“别人家的孩子”的阴影之下。
我希望她可以在大好的年华里,拼尽全力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哪怕与世俗所期待的成功背道而驰。
我希望她可以活成自己想要且骄傲的样子。
而我能做的,就是在她累了、迷茫了、对自己产生怀疑的时候,坚定地对她说一句:“孩子,在妈妈心目中,你永远是最优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