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妈妈很爱卫生,家里收拾得就像一个五星级酒店,一尘不染,连孩子的玩具也不例外,整整齐齐地摆放在箱子里。
奇怪的是,孩子不经常玩。
以至于这个妈妈经常抱怨孩子浪费。
因为她每半年就要清理掉一大箱玩具,不少玩具还是很新的,孩子只玩过一两次就不玩了,实在是浪费,她便经常拿去送人。
孩子不喜欢玩具吗?
也不是,孩子时常还要爸爸买玩具。
另外一位妈妈,家里明显没有前面那位妈妈家里干净,尤其是孩子的玩具经常乱放,特别是专门给孩子腾出来的玩耍区里,玩具东倒西歪,从没收拾整齐过,也没有分类。
孩子还会拆卸玩具,很多玩具已经被他「蹂躏」到「体无完肤」。
她不经常清理孩子的玩具,即使偶尔清理一下,处理掉的也往往是不能送人的「残缺肢体」。
她还经常笑称自己的孩子是「破坏大王」。
房间凌乱与否,跟孩子玩玩具有啥关系?
先给大家说一个有趣的心理故事。
有一栋房子,刚开始的时候有一扇玻璃窗被熊孩子扔石子砸破了,没多久,人们发现这栋房子的所有玻璃窗都被砸破了。
后来房子换了主人。新主人把所有玻璃窗都修好后,熊孩子又来光顾。
当第一扇玻璃窗被砸破后,主人就及时把玻璃窗修好了。
看到崭新的玻璃窗,熊孩子很羞愧,而这栋房子再也没有出现第二个被砸破的玻璃窗。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破窗理论。
如果一个孩子的玩具每天都被收拾得整整齐齐,就像展览馆里陈列的展品,那么在「破窗理论」的心理作用下,他玩玩具的热情就不如其他孩子高涨。
因为他会有不愿破坏这份整洁的心理趋向。
而且,如果这个孩子每天被勒令收拾玩具,或者经常因为玩具乱放而被父母斥责,结果可能会更糟。
当大人收拾好玩具以后,孩子们很大可能会——宁愿不去触碰玩具。因为父母不良的态度,就像给玩具涂上了一层毒液,让孩子抗拒。
相反地,如果父母对于孩子乱放、乱丢玩具更加宽容,那么他玩玩具的频率就会增加。
因为玩具随处可见,家里就像一个乐园而不是展览馆,孩子就不会因为无意中乱丢玩具而被斥责。
由于天性使然,年幼的孩子总会乱丢玩具,如果没有父母不耐烦或不高兴等负面态度,孩子往往能玩得更尽兴。
另外,父母对孩子乱拆玩具的宽容,也可能导致孩子趋向于拆卸更多的玩具,这对孩子的探索、钻研、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更有帮助。
屋子乱VS创造力
经济学家蒂姆·哈福德在《混乱》中讲到:
如果一个人的桌面收拾整齐,书籍整齐陈列、水杯文具摆放得规规矩矩,这样的人一般缺乏创造力;
而那些有大成就的人物,比如毕加索、爱因斯坦、扎克伯格、乔布斯等等,他们往往有着混乱的书桌,混乱更能激发创造力。
爱因斯坦曾经对那些劝他收拾书桌的人说:「如果杂乱的书桌意味着杂乱的大脑,那么,空桌子又意味着什么呢?」
(这是爱因斯坦的桌面)
如果乱七八糟的玩具间意味着捣蛋的孩子,那么空的玩具间意味着什么呢?
从玩具而来的创造力,有些孩子得到了,有些孩子却一直站在创造力的「按钮」面前,从未触摸过。
所以,「玩具往往是被爱整洁的父母浪费的」,这句话一点也不假。因为每天被收拾得整齐规矩的玩具,只能算展览品,而不是真正的玩具。
也曾有心理学家做过研究表明,从小房间乱糟糟的孩子,更容易成为创造性的人才。
除了玩具,涂鸦也是同样的道理。
假如一个孩子用稚嫩的笔触,在墙上画下了涂鸦,却很快被父母擦掉,甚至遭到父母的打骂,那么他就会变得不敢再画,即使可能还会继续画,但兴致往往不如从前。
假如一个孩子在墙上画下涂鸦,没有被父母擦掉,反而得到了父母的赞赏,那么,孩子画画的积极性就可能得到提高。
别忘了,涂鸦也是激发孩子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方式之一。
屋子乱≠屋子脏
看到上面的说法,「懒癌」妈妈们可能乐了。但实际上,
屋子乱,不等于不卫生;
玩具乱,不等于细菌滋生;
涂鸦遍布墙壁,不等于屋子粉尘乱飞。
屋子如果不卫生,就容易导致孩子抵抗力下降,易生病,所以需要定期收拾,保证屋子的卫生。
引导孩子做家务、定期收拾整理也是必要的,只是,对于孩子玩具的摆放可以要求宽松一点儿。
整洁的家能给人带来舒适的心情,但经常整理玩具却不给孩子玩的空间,则可能阻碍孩子的探索欲和创造力发展。那么,该如何平衡呢?
建议给孩子划定区域,即给孩子腾出玩具房或玩耍区。
在这些空间里,孩子能「胡作非为」,玩具该怎么放、怎么玩,都由他自己做主。
即使玩具偶尔「越界」也不会引发父母的负面情绪,孩子偶尔在非玩具区「捣乱」也能得到父母的宽容对待。
唯有这样,才能让玩具物尽其用,让孩子自得其乐。
不过,如果你是生性爱整洁的妈妈,完全可以继续保持这个好习惯,在帮助孩子整理好玩具的同时,尽量保持对他的宽容。
如果你不爱时时整理,喜欢乱中有序,不仅不会产生负面情绪,反而能怡然自得,也千万不要有心理负担。
也许你的孩子,正学习了你的优点,创造力也很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