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出善于表达情感的孩子,这对于那些小时候不被允许表达情感的父母来说,是需要面临的最大的挑战之一。我们必须学会怎样去接受和理解孩子们的情感,同时还要学会去接受和理解我们自己的情感。
3.要做到和蔼可亲
学步期的孩子人虽小,却有着许多需求,而他们表达这些需求的能力又十分有限。你应该帮助他们。在孩子与你说话的时候,你应该俯下身子,眼睛处在与他的眼睛差不多的高度。即使是你不明白他想要说什么,也一定要全神贯注地听他说。你要对孩子做出一些身体语言的暗示(点点头、目光接触、手放在他肩膀上),让他知道你想要弄明白他的观点。如果你一时不能停下手头工作来和孩子交流,你至少应该跟他讲讲话、用声音来和他沟通。他还不够成熟,还不能理解为什么这时候你的需求比他的更为紧迫,但是听到你和他交谈,会有助于他感到你在关心他。比如,你可以说:“告诉爸爸,你想要什么……”
有个2岁的宝宝弄伤了自己的手指,把受伤的手指举起来给爸爸看:“爸爸,呜哇,好疼。” 爸爸知道她伤得并不重,如果她的手指伤得厉害的话,她会疼得哭起来。爸爸本来可以不去理会这件事,让心思回到自己重要的日程安排上去,但是他的内心正在用宝宝的眼光来看待这件事。他意识到宝宝那看起来没什么大不了的手指并不是问题的所在,事实上,根本问题在于宝宝觉得自己的手指受伤了,学会了向他表达自己的情感,以此来引起宝爸的注意和共鸣。他对宝宝的痛苦表示出关心,帮助宝宝继续表达内心的情感,对宝宝说:“到底哪里弄伤了?给我看看。”他看着宝宝的眼睛,细心地检查宝宝的手指。“我们来治好它。”他把一个创可贴包在宝宝的手指上,告诉宝宝怎样到冰箱里去拿装冰块的布袋,然后把宝宝抱在膝上坐了几分钟,直到宝宝的注意力转到其他事情上去。没经验的父母往往会对这样的小题大做感到不可思议,而经验丰富的父母则知道孩子对“呜哇”是十分敏感的。在宝宝看来,即使是被针轻轻地刺了一下也代表着他身体上有了一个窟窿,他需要用创可贴把这个“漏洞”补起来。
4.避免孩子把情感埋在心里
当孩子们对生活中的一些小挫折做出反应(有时我们认为是“反应过度”)时,他们的愤怒往往会越来越强烈。孩子们大多都是这个样子。那些事情虽“小”,但对他们来说却非常重要。
千万不要让小孩把情感埋藏在心里。在孩子烦恼的时候,你要给他时间和空间来表达自己。你应该抛弃自己内心的那些消除孩子怒气、批评孩子、和孩子讲道理的想法,你的孩子还没有接受你这些做法的悟性。有时候,孩子们表达自己情感的方式恰好冒犯了父母,父母们会本能地对孩子的情感表达进行压制。不善于表达自己情感的父母向孩子传达了父母不接受他情感的信息,使得孩子变得沉默起来。这就造成了“双输”的局面,孩子失去了表达自己的能力,而你自己成了一个不接纳孩子的父母,孩子学会了不再向你敞开心扉。这样,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距离就越拉越远了。
进入孩子的心灵、用孩子的眼光来看问题,这种能力是十分有用的养育手段,它开始于孩子的婴儿期,是在孩子和父母相互学习彼此身体语言的过程中形成的。你对孩子心有同感,将赋予他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的本领。能够读懂人与人之间的微妙暗示是在社交生活中取得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