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要不要和孩子谈论?
作为家长,我们总是希望孩子的世界永远单纯美好,总会下意识地去替孩子“消除”或者回避那些我们觉得会让孩子“不开心”的事情,而且经常会想当然地认为,我的孩子这么小,并不懂,不知道呢。
其实孩子比我们想象的更加有“洞察”,一般来说从孩子开始托班后,我们就该慢慢开始带着孩子接触一些世界的”黑暗面“。是的,他们也许并不具体知道发生了什么,但却会无意间听到了父母邻居之间的讨论,或者班级里其他同学知道后开始的谈论,也有可能是就是最简单的感受到了父母情绪的波动。
保护孩子的第一步不是打造一个无菌真空的环境,而是创造机会带着孩子去增强“免疫力”。与其让孩子被各种各样信息包围,因为无法自我消化而产生疑惑担忧,和孩子谈论是最好的占据主动权。同时也是让孩子建立很关键的认识,有任何疑问我都可以和父母谈论。
简单且符合他们认知水平的信息
但在沟通时,也需要考虑到孩子的认知水平,今天谈论的沟通技巧适用于低幼孩子,也就是大部分像小D这样似懂非懂的学龄前孩子,或者小学低年级。
小D就是无意间听到了我和老公的谈话,也看到了我当时的情绪波动,周六的时候问我,“妈妈,你怎么了?谁死了?”。于是,我告诉她,“是的,妈妈很难过,有一个坏人,两个哥哥死了”,这就是我告诉她的整个故事,她现在4岁,在她的认知里目前只有“好人”和“坏人”之分。
这是沟通法则第一条,只给予最简单的客观事实,不过分渲染和描述,更加不要带有标签,比如牵扯对于某一类人、某个地域的偏见;也不要带有主观色彩,把我们自己的恐惧害怕无助的情绪扩大化,传递给孩子。
然后我会把结果告诉小D,“这个坏人已经被抓住了,我们现在都是安全的”,这一点非常重要,大部分低幼孩子都是“自我中心”的,发生问题后,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对我有什么影响,我会不会也受到伤害,我身边的人会不会受到伤害?” 这就是他们这个阶段的认知水平。
小D后来问我,“那个坏人为什么恨我们呢?”,这个问题也是非常典型的“自我中心”的提问。我告诉小D这个事件后,她第一反应就是联系到了自己,为什么恨“我们”,这个“我们”代表了她把自己放进去了。
这是沟通法则第二条,我们在和孩子谈论这类事情时,一定要保持敏感的触觉,多抓住孩子提问的核心,帮助他们安心。我告诉小D,“他并不是恨我们,他根本不认识我们,而且他已经抓住了,我们很安全”。
我不仅强调了这件事不会影响女儿,同时又进一步和她强调了我们现在是安全的。这一点非常重要,低幼年龄的孩子容易把新闻事件变成和自己相关的事情,然后加上他们自己的想象,就很容易演变成“有个可怕的坏人恨我,有个可怕的坏人想伤害我”这样的简单推论了。
沟通法则的第三条,就是需要做好准备,这样的讨论孩子会反复提及。孩子的消化接受度比我们成人慢很多,所以不要以为解释一次就够了。我们当下的话语说完,他们的小脑瓜需要时间去消化,有时会有新的疑问,但是大部分时间他们会不断重复他们最初的疑问。
千万不要不耐烦,更加不要质疑自己是否有必要和孩子谈论这个话题,有疑问和父母讨论,这是我们最好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方法,总比孩子一个人随意揣测演绎,而我们完全不知道的好。孩子不是不相信我们,孩子只是需要一次又一次反复从我们这里来确认,他们是安全的。
赋予孩子“准备好”的勇气
这一点在昨天的文章里也写过了,小孩子比我们更脆弱无助,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帮助孩子认识部分世界的黑暗的同时,需要给予孩子“赋能”,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并不是那么无助”,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帮助孩子认识黑暗不是为了滋生恐惧,而是为了拥有防范的能力和勇气。
1、工夫在平时的日常教育
我和小D经常玩的一个游戏就是“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样?”。走在路上看到的场景、幼儿园发生的冲突、动画片里看到的故事,我总是时不时这么问小D,然后和她讨论思考。有的问题小D无法回答,我就会告诉她;有的她有了自己一定的答案,我也就会顺势引导。
当她没有答案的情况,我就会分享自己的答案,不仅仅是“怎么做”还有“为什么要这么做:
“你今天和妈妈去超市购物,超市人好多啊,如果哪一天你和妈妈走失了,你会怎么做?”
“可以去收银台找收银员帮助,这是妈妈最容易找到你的地方。不要跟着其他人走,因为这样妈妈就找不到你了”
当她知道答案的情况,我就会进一步强化“如何预防”。这一点不是吓唬,而是和她分享为什么要预防这样情况的发生:
“如果你在路上走失了,怎么办呢?”
“去找警察”;
“对,去找穿着制服的交通警察。如果你和妈妈分开了,妈妈会很难过很难过的,所以我们一起出门时,你要跟紧妈妈”;
“嗯,我也会很难过,我们出门要这样(小D握紧我的手),就不会分开了”
“那妈妈,万一我找不到警察叔叔怎么办呢?”
“是啊,我们有时走在路上见不到警察叔叔的,那我们还能找谁呢?”
“可以找消防员(我家附近就有个消防站,这也是为什么你们总能在录音里听到警报的声音)”
“这真是个好主意呢!”,于是那天我让小D带着我找到了消防站。
这一点特别重要,在日常生活中多提醒孩子哪些地方哪些人是安全的,可以帮助我们的。当孩子越来越多地了解到自己的周围有那么多人可以保护她,她就会安心,也就有了勇气去应对。
2、特定主题的情景演练
有一些演练就会更加特定具体,就好比小D幼儿园每半年就会进行消防演习一样的。这样的演练针对的就是更加严重的突发事件,是需要我们额外规划出时间进行的。
下面这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但希望可以给到大家一个思路,可以作为一份参考和孩子演练起来,并且根据演练过程中的问题不断地和孩子讨论和修订。
针对火警的
1、警报声是怎样的
这是最基本的,但却是很多成人忽视的,不少孩子到了小学也许都不知道怎样的声音是预示有危险了。在家带着孩子一起测试防火警报器,让孩子了解警报的声音是怎样的;走在路上听到消防车、救护车、警车的警报声,停下来告诉孩子,这意味着什么。
2、规划撤离路线
在家时,带着孩子一起走一遍撤离路线,了解离家最近的楼梯是哪里,告诉孩子听到火警警报后不能坐电梯,而是需要走楼梯。然后和孩子约定好一个家附近的结合点,万一撤离时和父母走散,可以去哪里等待汇合。
3、遇到浓烟和着火怎么做
向孩子示范,遇到浓烟后,如何趴下匍匐前进离开屋子,然后和孩子一起练习。同时也要向孩子示范,万一自己身上着火了,要记得躺下、打滚,然后匍匐前进。
针对遇到坏人如何跑
1、观察环境
留意周围环境,这一点不仅仅只是针对这个主题,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和孩子谈论,比如家门口、学校门口最近的小岔路(不是死胡同)在哪里,有哪些小店等等。这样的日常留意,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孩子就更能知道往哪里跑,往哪里躲了,而不是吓到“乱跑一气”。
2、跑
跑其实是本能,不需要教(当然针对吓到腿发软的问题,昨天写过了,戳这里),但在跑动过程中的“随机应变”是需要角色扮演在家练习的。比如爸爸假扮坏人,妈妈和孩子一起跑,可以是遇到坏人马上掉头跑;可以是快被抓住时立马转弯进入“卧室”继续跑或者躲起来(类比于其他岔路或者小店) 。
3、总结讨论
通常练习“跑”这个过程中孩子一定会有疑问,最常见的就是害怕担心,自己跑不快被抓住怎么办。所以事后的总结讨论很有必要,坚定地告诉孩子,任何情况下父母和其他大人都会保护他们,这是个大前提。
同时也是个契机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些体能训练的计划,特别是不爱动的孩子,多增加户外活动时间,甚至结合孩子兴趣参加一些运动项目班。
在给孩子进行这些演练之前,最关键的就是父母自己的情绪一定一定要稳定。这些演练过程中,孩子一定会有疑惑和害怕,这都是正常的,我们要做的是用自己的情绪让孩子感受到对成人世界的信任和安心,同时要帮助孩子制定计划,让他们明白自己的担心可以通过行动来克服。
一个安全的社会需要多重力量共同存在:预防、监管、惩罚、治愈。“预防”和“治愈”是我们每个父母马上立刻就可以做的事情。预防,并不是不切实际地帮助孩子打造一个“真空而美好的世界”,但也绝对不是就此让孩子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可怕”的世界里。而是让孩子理解,美好和黑暗同时存在,而且更关键的是,美好是大部分。
这也是为什么,治愈和预防需要并存。可怕的不只是单个事件本身,可怕的是父母自己慌了而失去了承托孩子的能力,可怕的是父母自己对于这个世界的信任没了,更可怕的是父母内心的那束光熄灭了。
如果我们没有光,谁还能照亮孩子的前途漫漫呢?
如果我们都害怕,谁还能给予孩子“准备好”的勇气呢?
孩子,我真的无法护你周全一生,但我一定要教会你应对的勇气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