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每年的1500万早产儿当中,有120万早产儿来自中国,早产率7%。而根据柳叶刀最新数据统计,我们的早产儿数量在全球排到了第二位。
在第二十三届全国儿科学会上,来自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的章岚教授为我们介绍了早产儿的疫苗接种问题,一起来学习一下!
章岚教授
一
现状:国内早产儿预防接种普遍延迟
根据美国儿科学学会(APP)定义:
■ 孕周小于28周为极早早产(发生率为5.5%);
■ 孕周在28周~32周为早期早产(发生率为10.5%);
■ 孕周在32周~37周为中晚期早产(发生率为84%)。
与足月儿相比,早产儿自身免疫系统功能发育不成熟,从而导致患疫苗可预防疾病的风险升高。同时,医疗工作者和家长对早产儿疫苗接种后安全性和有效性缺乏了解,早产儿接种疫苗普遍延迟。
章教授指出,“妊娠后期3个月是细胞免疫功能成熟的关键时期。有研究显示,2月龄早产儿的淋巴细胞、T细胞、B细胞均低于足月儿,CD4/CD8的比率亦低于足月儿。”这就使得我们临床工作者产生疑问,早产儿疫苗接种是否能够产生良好的应答反应呢?
对此,章教授表示,“有研究表明,早产儿预防接种抗体反应可能低于足月儿,但通常会达到保护性浓度并成功诱导记忆。疫苗在早产儿中具有免疫原性、安全性和良好耐受性。”
那么,早产儿疫苗接种会有严重不良反应吗?
绝大多数研究显示早产儿疫苗接种不良反应是很少见的,与足月儿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近期已有前瞻性研究排除了免疫接种直接导致早产儿呼吸道问题的可能性。但是对于症状不稳定的早产儿,疫苗接种必须加强临床观察,并且应提供心肺功能实时的监护。
二
详解:早产儿疫苗接种时间和剂量
美国儿科学学会建议:临床状态稳定的体重>2000 g的早产儿应该像足月儿一样,在出生后不久完成第1针乙肝疫苗接种。我国1992年起规定:出生体重>2500 g且孕周>37周的健康新生儿出生24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
2013年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会产科学组颁发了《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预防临床指南(第1版)》对HBsAg阴性母亲所生早产儿:
生命体征稳定的体重>2000 g的早产儿,应该像足月儿一样在0、1、6月进行乙肝疫苗接种;
生命体征不稳定的体重>2000 g的早产儿,稳定后按0、1、6月进行乙肝疫苗接种;
对于出生体重低于2000 g早产儿,体重达到2000 g后接种,出院前体重未达到2000 g,可在出院前接种第1针,出院后1~2个月后按0、1、6月进行乙肝疫苗接种。
图一:HBsAg阴性母亲所生早产儿乙肝疫苗接种方法
由于HBsAg阳性母亲所生婴幼儿1岁发生慢性乙肝感染高达40%~50%,HBsAg和HBeAg同为阳性母亲,发生率高达90%。
因此,而对于HBsAg阳性母亲所生早产儿,应在出生后尽快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
生命体征稳定,且出生体重<2000 g者应尽快接种第1针10 ug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或20 ug重组[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细胞],再按0、1、6个月进行接种;
出生体重>2000 g且生命体征稳定者,按0、1、6个月进行接种;
而对于生命体征不稳定者,稳定后尽快接种第1针,1~2个月后或体重达到2000g后,再按0、1、6个月进行接种。
图二:HBsAg阳性母亲所生早产儿乙肝疫苗接种方法
建议接种完最后一剂乙肝疫苗后1~2月进行乙肝两对半定量检测。如果HBsAg阴性,HBsAb<10 IU/L,则应重新按照0、1、6个月接种(3剂)。
对于HBsAg结果不明母亲所生早产儿,新生儿出生后尽快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然后对母亲乙肝标志物快速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参照标准执行。
我国疫苗接种计划规定:
对于胎龄>37周,出生体重>2500 g的新生儿,出生24小时内接种卡介苗;
出生3个月内,矫正胎龄>37周,体重>2500 g,直接接种;
3个月至3岁内进行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TB-PPD)或卡介苗蛋白衍生物(BCG-PPD)试验,阴性者予补种;
对于大于4岁儿童不予补种;
对于已接种BCG的儿童,即使卡疤未形成,也不予补种。
图三:我国疫苗接种计划关于卡介苗接种的规定
我们都知道,卡介苗接种是延迟反应的,BCG接种的阳性反应为:接种2周左右在注射部位出现红斑和丘疹;接种8~12周伴随着溃疡和愈合形成卡疤。
研究发现,接种不良事件多发生于免疫缺陷者、细胞免疫严重的个体接种、接种部位和深度错误有关。
临床研究说明,胎龄不影响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的免疫效果。
早产儿采用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IPV)进行2、3、4个月的免疫接种计划能够产生全部血清型I、II和III类型脊髓灰质炎病毒株的保护性抗体,与足月儿比较产生特异性脊髓灰质炎记忆T细胞数量相同。
最近一项来自澳大利亚的前瞻性研究指出,早产儿是严重百日咳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目前的证据支持在早产儿中使用与足月儿相似的DTP接种程序(即3、4、5月龄3针次)。